《不自私的基因》-談衰老(上)

村上春樹曾說:「人不是慢慢變老的,而是一瞬間變老的。」

從這句話,我們能充分見識文青之神的高度,一張口便是如此細膩。以一名籃球員為例,籃球員從何時開始變老呢?從跳不起來開始?從喘不過氣開始?不是的,籃球員真正變老,從他不在乎輸贏開始。

確實是霎那的事情。突然你發現,輸球後你不再去想剛剛某一球,你也懶得責怪那些飯桶隊友。你一派輕鬆下場,坐著喝水,此時你想到阿諾史瓦辛格先生的電影:《重擊防線》。當他因故穿越玻璃,滾兩圈落在地上時,一名女警問他:「沒事吧,你感覺如何?」阿諾:「我感覺有點老。」

是的,有點老。當籃球員不再為輸球憤怒時,他就有點老了。

然而,身為一名以蒼生為念,致力於爭取各種知識業配的知識型部落客,科學是唯一的參考方向。因此,關於衰老,無論文青之神的發言多麼精美,我們也只能心領。

今天,我們將以知識型部落客的視角說明本主題,所有知識來源來自本書:《不自私的基因》。

他的封皮是這麼寫的:

《自私的基因》以來極具原創性,顛覆性的科學巨著:《不自私的基因》。

即使我們完全不懂科學界的勢力分布,也能看出他擺明要對幹另一本書。就內容而言,作者確實帶著武裝前來,拎起各大權威理論(如《自私的基因》中的內容)便是一頓揍。他講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,雖然我們並未具備像樣的知識基礎,稱不上被顛覆什麼。不過依然能判斷,他正在講有意思的東西。

接下來,我們將大量引用書中內容,並偽裝成筆者本身的知識,請各位讀者保持清晰的判斷力。

談衰老(上)-圖.png

為什麼會衰老?

「人為什麼會衰老?」

「人體就像汽車,隨著使用逐漸耗損,這種越開越破的現象就是衰老。」這說法是如此直覺,如此自然,你幾乎想都不想就給了回答。而事實上,看起來再合理不過的答案,居然是錯的。得此消息,手中筷子不覺落於地。

錯在哪裡?因為,「隨著使用逐漸耗損」這句話,對人體與汽車並不通用。舉個例子,如果你在二手車市場兜售「車齡5年,行駛100公里」的車,與「車齡5年,行駛30萬公里」的車,顯然,里程數越低的車越受歡迎。然而,如果你在奴隸市場(只是個範例,附近並不存在奴隸市場)兜售一名「年齡20歲,沙發坐了5年」的人,與一名「年齡20歲,礦坑工作5年」的人,老闆要買哪個呢?當然買礦工。

持續使用五年的礦工,我們認為他的身體狀態更好。也就是說,持續使用會傷害汽車,對人體卻不然,甚至是助益。比如健身的原理,便是在高強度運動下,刻意磨損骨骼或肌肉。此時,人體的修復機制除了恢復受傷部位,還會過度補償(Overcompensate),使你的腹肌又多一塊。因此,持續使用不會是衰老的元兇。

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,衰老是個意願問題而不是實力問題。我們的身體完全有能力修復傷害,有能力維持高免疫力,而他放棄了。他主動發起衰老,自我墮落,接受各種疾病,幾乎能稱為自盡。

而實務上,究竟是怎麼搞的呢?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,有一類基因,堅強挨過各種淘汰,留在我們的體內。這類基因,統稱為衰老基因,負責辦理這事。當他們認為時候到了,便向外放送信號,可能是以「讓我們再說一聲晚安」這樣的形式來傳遞。收到的人,什麼都不想幹了,全站出來拉鐵門。當一個人的身體裡,大部分的細胞都在拉鐵門,他就有點老了。

除非你與我高中時一樣,長期在課堂上處理博弈方面的事情,否則你或多或少在生物課聽過達爾文的演化論。演化論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叫「優勝劣敗」,粗略地說,比較好的基因越來越強勢,比較差的基因將被淘汰。

那麼問題來了,衰老基因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?看起來,衰老基因主要作用是殺死他的主人,實在算不上優秀基因。像這樣的傢伙,演化不但沒把他淘汰,還留了一堆座位,人人有份。如你所知,大部分的生物都會衰老。

所以究竟怎麼回事呢?大自然是最嚴厲的管理者,你沒個特長別想蹭著住。我們合理懷疑這東西背景夠硬,比如某領導的姪子;又或許,他確實有不為人知的特殊貢獻。

演化

關於演化,可能大家第一時間便想到長頸鹿。是的,長頸鹿一直是演化論的代表。說法如下,其實長頸鹿以前並不叫長頸鹿,他可能只是一種正常鹿,具有中等長度的脖子,甚至有點短。然而,基於某種理由,這些鹿吃膩了地上的草,他們有理想,他們要吃樹上的葉子。

但,你就這點身高,搆得著樹葉嗎?於是,正常鹿開始奮起,全體拚演化。全身上下能拉的都拉了,手腳變長了,脖子變長了,舌頭變長了,除了不吐火球外,跟快打旋風裡印度人的行為基本相當。終於,在史前某個日子,第一隻鹿吃到樹葉,為此他們贏得這樣的尊稱:「長頸鹿」。

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?總不是隻盯著樹葉看的短頸鹿,用意志力驅使脖子變長吧?所有演化都是這麼進行的,起初有群短頸鹿,他們隨機交配繁殖,產生了第二代短頸鹿。理論上,一群短脖子應該生出一群短脖子,如俗話說的:「你就跟你爸一個樣。」但,交配是基因複製及重組的過程,總有微小機率會產生變異,這小小的變異,便是演化的根基。

假設基因變異發生了,第二代短頸鹿裡,有幾隻鹿寶寶脖子稍長一點。父母感到受驚,可能還經歷一段激辯:「妳到底跟哪個野鹿生的?」最終他們確定,只是基因變異的結果,和好如初。

寶寶們進入社會,長脖子發現自己的食物選擇更多,他們總是比同伴多吃到一些較高的植物。當他們適婚並開始成家時,由於長脖子混得比較好,活下來交配的機率更高,他們的基因傳播出去。於是,第三代鹿裡面,長脖子的數量增加了。

事情重複下去,時不時就有脖子較長的寶寶生出來。他們起初是少數,但只要持續具有生存優勢,數量便會越來越多。有天我們發現,怎麼一個個脖子都那麼長呢?遂稱之為:「長頸鹿」。

整個過程有兩個關鍵,第一是基因變異,如果沒有基因變異,短脖子怎麼生都是短脖子,長脖子沒機會上台;第二則是優勝劣敗,長脖子從少少幾名,最終佔據了整個物種,靠的是生存優勢。沒人決定物種演化的方向,所有因素會共同決定這件事,最後誰的數量多,誰就贏了。

生物界存在許多不可思議的行為,有的感動,有的慘忍,有的莫名其妙。他們為什麼這麼做,未必知道。當下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,這麼做的人,他的後代活了下來,沒這麼做的人沒活下來。

科學家或Discovery或許會告訴你,小丑魚和海葵的共生關係是怎麼回事,一方提供保護,一方幫忙清潔等等。但你如果撈起一隻小丑魚,當他在地上跳跳跳時問他:「你為什麼總是跟海葵住在一起呢?」

「我他媽的怎麼會知道?」尼莫回答。

是,他也不知道,基因就這麼寫的,基因叫你找海葵你不能找李逵。

單次生殖生物

單次生殖生物,顧名思義,一生只生育一次。然後便用各種方式結束生命,他們的退場方式千奇百怪,兼具藝術及創意。同樣,這是演化的結果,他們一樣攤著手:「我他媽的怎麼會知道?」

首先是名氣最響,作文引用榜第一名的:逆流而上的鮭魚。帝王鮭出生在淡水,青春期後,便沿著河流來到海洋,在那漂泊一陣,直至成年。然後他們離開海洋,於各村落表演逆流而上,途中驚艷了不少偉人,最後回到生出地。

經歷千里跋涉,抵達目的地時,帝王鮭們已氣若游絲,手腳不聽使喚。然而,他們沒有時間埋怨,轉身便將自己投入名為「性交」的熊熊火焰當中。他們用餘生瘋狂交配,產下一群一群的卵。由於老在床上沒空進食,他們益加消瘦,幾乎可說把自己的肉體拆成卵。最終氣力放盡,碎在河床上。

鮭魚用戲劇化的方式,傳遞基因。大家見到逆流而上的勵志,卻不清楚交配致死的悲壯。如果蔣公從小看到的是一群鮭魚瘋狂交配,不知國文課本將怎麼寫。

一種章魚,則表現出極端的母愛。母章魚受孕後,便獨自旅行,挑選產卵地。她一次能產下數百顆卵,若之後發現風水不對勁,或許會吃掉這些卵,重新受孕,重新找地。不過,一旦事情定了。母章魚就會原地生根,24小時死守洞穴。期間,母章魚空著肚子,寸步不離,沒事就對卵潑潑水,及對探頭來的人噴墨汁。

此過程能長達數年,目前觀察到最高紀錄是4年半。母章魚似乎有實力無限挨餓,但,小章魚一破殼,母章魚數天內就會死去。也就是說,她的死亡不由身體狀況決定,而是由小章魚出生決定。進一步說,章魚體內有種內分泌腺,叫「視腺」。當卵孵化,視腺便會下達自殺指令,殺死母體。實驗指出,若手術摘除視腺,生育過的章魚也能恢復進食,並延長數月的壽命。

單次生殖生物,常被視為極致母愛或父愛的特例。而實際上,單次生殖生物在自然界非常普遍。演化遵守著繁殖最大化的原則,生物首要任務就是繁殖後代,一旦失去生育能力,就沒必要繼續存活。單次生殖生物嚴格遵守這樣的規則,任務完成當下便退出舞台。

如此一來,反倒是其他生物顯得奇怪,如人類。為何人類在明顯失去生育能力後,還能存活相當長的時間呢?若人類參與了太多科學與醫學的雜質,也有其他例子,如大象或鯨魚。

這是生物進化史上的謎團,涉及許多理論。一種說法稱為「祖母假說」。這些生物本身雖已不具生殖能力,但他們會照顧年幼的後代,增加後代的存活率。因此他們的存在,對物種而言具有生存優勢。此說法雖有道理,卻難以解釋所有現象。因為另有許多生物,如孔雀魚,從來對自己的骨肉不聞不問,卻仍能在更年期後存活。

小結

行文至此,留下兩個問題:

  1. 衰老基因怎麼演化出來的?
  2. 生物失去生殖能力後還繼續存活,合理嗎?

以上兩個問題,不易用傳統演化理論解釋,必須引入群體演化的概念。不過,由於篇幅及才華有限,等我寫出來,可能大家又往衰老邁向一大步了。因此,本篇就在此強硬收尾,本人爭取在可控的拖稿範圍內,給予大家一個交代,有緣再見!

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madcity 的頭像
    mmadcity

    蛛網

    mmadc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