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先前的幾篇中,分別針對「完全理性」以及「適應力」做了說明,而在本篇,要對傳統經濟學另一項很基本的假設提出質疑:「利己」。

「自利」的行為在經濟學上是一個很基本的假設,也就是常聽到的,求自身的利益最大。這個假設除了讓推導模型順暢之外,也非常合理,當一個社會上所有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並達到均衡後,整體的福利就達到最大,幾乎很少人懷疑這件事。那既然如此,假設所有人都為了追求利益不遺餘力,為什麼還會出現一群異類願意捐出大筆的捐款給遠在天邊的國家,或甚至犧牲生命去照亮他人。這種「利他行為」不是很奇怪嗎?

 

    人類最高貴的情操之一,就是願意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的生命。例如電影世界末日內的布魯斯威利,當時劇情進行到最後,明明一群人準備開開心心的炸掉殞石再回地球,偏偏這時候很灑狗血的需要留下一個人在殞石上引爆核彈,於是大家很囧的在那邊拿吸管抽籤,結果班艾弗列克幸運中籤,只好哭著走出太空梭,但有老布在怎麼會讓小班就這樣死掉呢?最後老布扛下這個任務,對小班說「我一直把你當作兒子」,然後壯烈的犧牲,帥到不行,不愧是我的偶像。

 

這種場景在災難片裡面更是常見,彗星撞地球、火山爆發等等,你會說這是電影,當然要拍些壯烈場面,總不會拍一部大家一直爭先恐後逃離災區的電影。雖然如此,不過類似行為在現實世界中也經常發生,在各種大災難產生的時候,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,舉凡911恐怖攻擊,南亞大海嘯,或是最近的川震,處處可見人類無私的表現。(雖然也有自己跑第一個衝出教室,然後說你們怎麼沒跟來的老師)。可以說對這種情形已經不用感到意外了。但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?

 

經濟學家們認為,人類的利他行為都是一種巧妙的偽裝,我今天對你好,是希望明天我面對你的時候得到你的善意。這個說法不無道理,確實很多人做的是這種事,公眾人物的大筆捐款也許是為了提升自身的形象,日後獲取更大的利益。

男生為了女生作牛作馬後經常抱怨:「我對妳這麼好,為什麼連手都不給我牽」之類的,並不是不求回報。但這僅能解釋部分行為,再怎麼樣也無法解釋歷史上那些為了同伴犧牲生命的英雄,甚至二次世界大戰日軍的神風特攻隊,所以人類除了自私之外,完全的「無私利他」也是存在的。

 

    我們來看一個簡單實驗,叫做「最後通牒遊戲」。參與者有兩個人A和B,實驗開始A擁有100元,接著他可以決定要分多少錢給B,而B可以選擇接不接受,若B接受,則雙方得到這些錢,若B拒絕,則兩個人都沒錢拿。如果你是A,你會選擇分給B多少錢?這應該算是一個經典的考題,在經濟學的賽局理論部分很容易就遇到類似的問題,標準解答是A會給B一元(最小單位)。因為以B的角度來思考,原來B就一無所有,應該是給多少就拿多少,總是比0好。A很清楚B的思考邏輯,於是給B一元,反正B一定會接受,而自己拿走99元。這個邏輯對經濟學家而言理所當然,以致於這個實驗根本沒人想作,直到15年前,才開始用真實的人來進行實驗。實驗的結果跌破了大家的眼鏡,平均而言,擔任A角色的人大約都提供40左右的金額給B,並不如一開始認定的一毛不拔,而擔任B的人會拒絕20以下的金額,而非一開始認定的任人宰割。而後這個遊戲再度進化,新的版本是A決定了分配金額之後,B不能拒絕只能乖乖拿錢,而A也得到他想要的金額。理論上這時候A應該會不可自拔的給B一元,但實驗結果依然吊詭,A的提案跟一元還是有明顯距離。改版後的遊戲叫「獨裁者遊戲」。

 

    在「最後通牒遊戲」裡,還可以說A為了怕給太少讓B抓狂導致自己也拿不到錢,所以多給B一點。但「獨裁者遊戲」裡就完全看不出A多給B錢的誘因,怎麼想A都該只給B一元才對。這時候擔任A角色的人就表現出了利他行為,而非追求自身利益最大。由此可見,我們並非在災難來臨時才會基因突變成樂於助人的好人,即使面對這種小遊戲,我們依然表現利他行為,「利他」的觀念直接烙印在我們的大腦,影響我們的決策。

 

    為什麼我們會存在這種看似沒有幫助的利他觀念,由演化學的角度來看,這種不求自身利益最大的物種根本不利於生存,應該在演化的過程就被淘汰才對,怎麼會活下來呢?這個下一篇再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madc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