贅字聯盟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自倉頡造字以來,華語文化發展至今已有五千年歷史。在人類史上扮演重要角色。近年來,語言學家更是一致公認,華語已經成為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語言。

        觀察華語文化甚久,我深深認同專家的意見。沒錯,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,我們無法否認其地位,雖然他很難;法語浪漫:「崩糾」、「沙發」,光唸出來就想喝下午茶了;韓語單純:「波比」、「喔」、「機」,朗朗上口。不過,在國際舞台上,面對華語代表隊,他們都俯首稱臣。

據我所知,主因為一項次文化的興起:贅字。贅字定義很簡單,完全多餘的字便是。其獨立於所有詞彙之外,既非動詞,也非名詞,可為動詞,亦為名詞。型態飄忽,非華語之語言皆不可見。

正因為有如此字彙加入,使華語進入嶄新境界,進而獨步全球。贅字的來源多數已不可考,我們只知道,為了捍衛華語文化的領先地位,他們逐漸形成一股勢力,我們稱之為「贅字聯盟」。

贅字聯盟-圖.jpg  

(此為英雄聯盟LOL遊戲畫面)

 

贅字: 的部分

使用方式:名詞 +「的部分」=原本那個名詞

象徵:自信

        「部分」兩字沒什麼問題,指一大塊範圍內的一小塊範圍。諸如:「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」、「孔子是不是韓國人的一部分」以上兩句雖然涉及高度敏感的國際議題,不過他們在文法上是百分百正確的。無論你的領土認同為何,中國比台灣大卻是明顯事實。你應該不可能說「中國是台灣的一部分」,如果哪個政黨這樣主張的話,我投他一票,太強悍了。另一方面,「韓國人是孔子的一部分」邏輯上更是不通,除非所有韓國人都是孔子生的。

        當你沒有打算說明誰是誰的一部分時,他們就經常作為贅字使用。你發現完全可以不必說這兩個字,但說出口卻能散發出象徵自信的光芒。他們具有一股神祕力量,使你的話異常有公信力。

「部分」作為贅字使用時,直接加在名詞後面,使用原則為「加了跟沒加一樣」。例如:「我剛剛喝水」,改成「我剛剛喝水的部分」。水是名詞,加上「的部分」便達到完美贅字。大家可以檢視一下贅字前後,水不只是水,水還是水的一部分。當他說「水的部分」時,就是在告訴你這件事,自信滿滿。另一種說法是:「我的部分剛剛喝水」,嚴格來說「我」是代名詞,不過為了擴大贅字使用率,說得通。

「的部分」在使用上,以餐飲界龍頭集團最為得心應手,其服務生皆受完整的贅字訓練:「牛排的部分,七分熟可以嗎」、「七分熟的部分可能會帶有血水」、「血水的部分是紅色的」、「紅色的部分,他是一種顏色」、「顏色的部分,這例句是不是他媽的太超過了」。

以目前國人接受程度,所有有形無形之物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,皆可加。除了「部分」之後不宜再加部分,也許是「部分的部分」唸起來太像梁靜茹的歌詞:「輕輕的親親」「我存在在你的存在」等,過於饒舌且在正式場合顯得輕浮,因而棄之。

贅字: 進行一個...的動作

使用方式:「進行一個」+動詞 +「的動作」=原本那個動詞

象徵:提升

        當我們描述某行為時,直接講動詞是相當野蠻的,僅能於民間用之。例:「我在打字」「政府護盤」,都是見不得人的語句,難登大雅之堂。於是,此時便輔以贅字修飾,原則為「加了跟沒加一樣」,不可添加任何含義,核心語法如下:

「我在進行一個打字的動作」取代「我在打字」

「政府進行一個護盤的動作」取代「政府護盤」

        粗體便是關鍵贅字,把粗體字去除便是原本的句子,用法需嚴謹。此兩句意思完全相同,加入贅字後文雅度卻提升不只一個檔次,幾乎像詩。

        另有人問到,一定要進行「一個」動作嗎?可以進行「兩個」嗎乍聽時我啞然失笑,什麼蠢問題?後來仔細思量,此想法相當創新,應當鼓勵。如「我下午進行兩個睡覺的動作」,就很合理。因為我們有時候睡起來後還是很睏,上個廁所又睡一次,嚴格來講就是進行兩個睡覺的動作。於是藉由贅字的介入,華語多了一種詞類叫「可數動詞」,舉世首創。

        此外,同時進行複數動作時,不需一一陳述。應一併塞入,同時提升所有動詞:

        「遭到燙傷時,請立即進行一個的動作。」

        無須說:

「遭到燙傷時,請立即進行一個進行一個進行一個」不好意思等你講完這句,那個人已經被燙熟了。

        最後一種推廣用法是將其中動詞延伸為子句:

「進行一個」 + 子句 + 「的動作」 = 原本那個子句

        這部分難度較高。所謂子句,以前高中英文課「狄克森片語」裡都有說明,就是who後面那大串字。子句本身雖然結構完整,包含時物各種面向,但有時依然不夠莊重,此時便以贅字美化之。例:

        「各位觀眾可以看到,救難人員正在進行一個垂吊進洞穴,將受困民眾救出礦坑的動作。」

子句用的好,除了優雅之外,更展現出你在贅字上的造詣。他的難度顯然較高,最大風險是字尾忘了加「的動作」。因為你的子句搞不好很長,錯綜複雜,寫到最後很容易忘記進行到哪個動作,不可不慎。保險起見是在文章開頭一律加「進行一個」,收尾一律加「的動作」,中間整段當作子句包起來,這樣便萬無一失。

以下以前出師表為例,由三國時代諸葛孔明所著。此文無論怎麼看都是傑作,惟贅字使用上未盡全功,以現代眼光來評,未免過氣。筆者建議修改如下:

進行一個臣亮言:先帝創業未半…(中間是正常的前出師表)…臨表涕泣,不知所云的動作

贅字:

使用方式:一句話 +「對」=原本那句話

象徵:肯定

        一句完整且肯定的句子,句尾加上「對」,便達到完美贅字。常見於自我介紹受訪、談話節目等。年輕人尤其愛用,已成為潮的代名詞。使用上相對簡單,很自然便能達到「加了跟沒加一樣」的效果。我們在自我介紹的場合經常可聽到以下例句:

「大家好,我叫歐巴馬,。我其實是美國總統,。我從小就是個黑人,現在也是,。」

唯一要注意的是你只能加「對」,不能加「不對」。這「對」並無判別對錯的功能,他只是贅字。

        「大家好,我叫歐巴馬,。」  (O)

        「大家好,我叫歐巴馬,不對。」  (X)

        很明顯第二句會令聽者產生混淆:「你到底是歐巴馬還是不是?」「如果你不是歐巴馬,為什麼要跟我說你叫歐巴馬?」所以在自我介紹時,請避免使用第二句。

進一步分析,使用此贅字的發語者,其實是在心裡模擬出一個內在人物並提出疑問,然後自己回答「對」。把一句肯定句再肯定一次,達到「超級肯定」的程度,在心理學上亦稱為「內在肯定」。

我們將上述例子拆解如下:

        「大家好,我叫歐巴馬,」 (原始肯定句)

        「什麼?這是真的嗎?」 (內在人物提問)

        。」 (內在肯定)

        切勿提出過於尖銳或複雜的疑問,為難到自己,甚至造成語塞:

        「大家好,我叫歐巴馬,」 (原始肯定句)

        「為什麼你要叫歐巴馬?能不能叫歐巴牛?」 (內在人物提問)

        「…」 (不知如何回答)

內在人物的提問並非制式,針對原始肯定句的不同,內在人物詢問各類問題,不過最終仍須將回答引導至「對」。所以,當你聽到發語者以「對」字收尾時,必須自行揣測內在人物提了什麼問題,將有助於閱讀發語者真實心意。

談話節目中的大學生:「就是,一天之內被十五個人搭訕,。」

(插入內在人物提問:「哇,這麼受歡迎喔?」)

小巨蛋門口受訪民眾:「我最愛盧廣仲的一首歌,他是這樣唱的,對啊對啊對啊對啊對啊對啊對啊對啊啊,。」(請參考盧廣仲名曲:早安,晨之美!)

(插入內在人物提問:(有點尷尬,並無發言))

贅字:有點太 +形容詞

使用方式:有點太+形容詞 =有點+形容詞 +形容詞

象徵:精準

        最後這則爭議性較大。「吃兩碗麵撐」「吃兩碗麵有點撐」「吃兩碗麵有點太撐」,這三句有什麼不同?基本上都是表達你很撐。但程度上似乎可以分別,「太撐」應該是最撐,「有點撐」也撐但比較不撐,「有點太撐」介在兩者之間。以這個角度來看,「有點太」帶有意義,並不能算贅字。他像一把尺,精準量出撐的程度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換個角度,當你對女同事說「妳這樣有點胖」、「妳這樣」、「妳這樣有點太」,三句話同樣會招來厄運,無須去辯駁程度上的差異,現在他看起來又像贅字。

確實,短期間我們很難下定論。不過沒關係,任何聯盟內總有一兩找不到定位的人物,諸如「復仇者聯盟」裡的鋼鐵人「捍衛聯盟」裡的傑克冰人等,電影演到中間他們自然會加入戰局。目前,我們暫且把他當成還在找尋自我的贅字,大家平常也不妨多加使用,體驗一下有沒有「加了跟沒加一樣」的感覺。

到此,本節目的部分即將結束,對。由於寫到這裡已經有點太累,因此讓我們進行一個沒有結尾的動作。謝謝大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madc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4) 人氣()